時間:2024-11-06 16:24:26
引言:尋求寫作上的突破?我們特意為您精選了4篇地理教育研究范文,希望這些范文能夠成為您寫作時的參考,幫助您的文章更加豐富和深入。
本世紀以來,我國地理教育研究在各方面都進一步取得了發展,并促進了地理教育的發展。為了分析近年來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現狀,本文選取了在我國地理教育界影響較大的期刊之一 ——《地理教育》,希望通過對期刊的文章內容及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從而得出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的整體狀況并提出一些建議。
《地理教育》是本著“更好地服務于中學地理教學”辦刊宗旨而發行的雙月刊,目前已逐步走向成熟,成為國內重要的地理教育類雜志之一。伴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地理教育》雜志從地理科學發展、地理教育發展兩個層面,為中學地理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該雜志文章的撰寫者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地理教育管理者;②地理教育理論工作者,包括地理科學工作者、教育科學工作者、高師院校地理學科教育工作者、高師地理系學生以及地理教育出版編輯人員等;③地理教育實踐者,包括廣大地理教師、各級教研員等;④部分中學生。
本文擬通過研究《地理教育》2004-2009年所發表的文章,期望可以側面了解近年來我國地理教育在課改、教材、教學及高考方面研究關注點的變化以及對各個點的關注程度,并提出建議。
二、文章內容分析——我國地理教育研究現狀
1、課程改革
《地理教育》把課程改革方面的文章放在最前面的部分,就足以證明課改對于整個地理教育的指導性作用。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地理新理念,課程評價,課堂教學等。
2、地理教學研究
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對于教學探討方面的文章最多,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對教材的重新解讀,課堂和教學設計,地理教學新觀念,新老師對于地理教學的認識展示交流,地理教學中采用的新手段,中外地理教育的對比等,且主要集中在前三個方面,而對于教學新手段和中外地理教育對比則關注較少。
1)教材的重新解讀:2007年以前主要以解析、比較、概念和規律梳理的方式進行呈現;2007年以后主要以問題探討、重難點解析、具體問題的教學輔導建議等方式提出。
2)課堂和教學設計:2007年以前更多以課堂和教學設計中一些原理和技巧的探討等方式呈現;2007年以后更多以整堂課的案例教學設計或課堂實錄的方式呈現。
3)地理教學新觀念:越來越多地強調新課改后,地理教學對實際生活的實際意義,注意教師在課堂中發揮的作用以及角色的轉變。
3、教材研究
近年來對教材本身的關注增加,除了原本教材新析中對于教材的重新解讀,另外專門開辟了“地理之窗”一個一級欄目對教材的相關知識進行補充介紹。此外,原本教材解讀中只是對高中部分進行解析,在2008后增加了對于初中部分的補充,且就文章數量來說與高中部分幾乎相等。從文章統計數量還可以看出,課外鏈接雖然有所減少,但是總體關于地理基礎知識部分的文章數有較為明顯的增加。
就研究內容看,之前更多關注自然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太陽高度角、水圈、氣圈等方面的知識,人文地理方面則較為關注“工業化”“城市化”等;近兩年更加關注人文地理方面的部分,例如城市、區域等,更多地是以區域整體趨看待人地關系,并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對自然方面的關注則轉向于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問題。此外,無論從教材本身內容關注點的變化或是課外知識鏈接的選擇,近兩年都呈現出與生活聯系更為緊密的趨勢,回應“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例如隨著臺灣旅游的開放,初中地理有《臺灣旅游資源》的介紹,又如與媒體的聯系加強例如《看電視劇<闖關東>談人口遷移的原因》,這些與時俱進的話題在吸引學生學習的同時,加強了他們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4、高考
從統計的文章數我們可以看出地理教育對于高考這一指標的重視,2006年以后在“高考聚焦”欄目中專門開出“專題指導”這個二級欄目,以專題的形式梳理相關知識。此處以這個二級欄目為側面反映高考關注點的變化,而高考關注點的轉移則可以側面反應地理教育中的重難點以及關注點的轉移,這種方法或許有些片面,但可以總結出高考關注趨勢基本沒變(表1),始終包括太陽高度與光照圖、區域地理(區位)、世界地理、海洋,都是較為宏觀層面的對地理事物間的整體認識。
5、其他
主要為“學生園地”和“地理廣角”。其中“學生園地”中一個二級欄目由原來的“名師指津”改為現在的“師生對話”,更為符合新課改下對師生平等教學互動的強調。在“學生園地”中,一直受到關注的是地圖的使用以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問題,但不同的是近兩年更加注重從生活中關注環境、愛護環境,例如《我想種棵樹》、《關于長沙市生活垃圾調查及處理的報告》等。此外,在“地理廣角”中新增一個二級欄目“師范教育”,專門關注新課改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創新點,并調查一些地理教育現狀與探討地理教育師范生的培養問題。
二、初中地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改革基礎教育的重點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雖然初中地理教育教學近年來在改革上取得的進步很大,但“及格”就是學校對學生初中地理學習的要求,所以地理學科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只是一門副科。在初中地理的教學中,完成課本內容就是教師對教的要求,對實際效果不管不問,學生參與活動少和教師講授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校對教師講授看得比學生探索重,對考試成績看得十分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得不到重視,這種現象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普遍。教師和學生分別變成了知識的傳授者和裝知識的“容器”。傳統課堂中學生扮演聽的角色,教師扮演講的角色,課堂氣氛變得十分壓抑。這與“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現代教育理論的思想相悖,導致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從而對地理不感興趣。
三、初中生地理學習困難的原因分析與解決方法
1.標準評價的同一性使得評價結果對地理教師定位不準確。地理課程的特殊性決定了地理課上學生的學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和教師的教法,是不可能和其他學科相同的。因此應該有專門的評價標準來對地理學科的教學進行評價,只有這樣評價才能準確、到位。另外,由于評價標準同一會容易讓評價者“一刀切”,從而導致其忽視地理課程評價標準的特殊性。因此,地理學科教學清晰、明確的評價標準的建立,才能使得評價公正、客觀、科學。
2.傳統觀念的制約。地理被人們長期以來認為是副課,這一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而不容易被改變。中考不考查地理,導致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地理教學評價的研究在時間上和精力上花費得較少,甚至基本就不花時間和精力。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初中地理教育必要性的宣傳,改變社會、學校、教師的觀點,不要因為中考不考查地理而對地理不重視。
3.教育經費投入與地理教師素質、數量的制約。學校經費對地理教育的投入太少,導致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媒體空缺。學校地理教師的數量偏少,致使地理教師一人要帶多班和許多課時,一般每個地理教師每周課時少則12節,多則16節,使教師上課的激情在不斷的重復中被消磨殆盡。再者某些素質較低的地理教師由于課時較多,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提升自己,這都制約了地理教學的發展和改革。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0年“學校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國際會議”上提出:“環境教育是一個認識價值和澄清觀念的過程,這些價值和觀念是為了培養、認識和評價人與生態環境、文化環境之間相互關系所必需的技能與態度。環境教育還促使人們對環境質量相關問題做出決策,并形成于環境質量相關的人類行為準則?!?1988年歐共體通過的環境教育決議指出,環境教育的指導原則即“環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并使公眾積極有效地參加環保活動及合理謹慎地利用環境資源奠定基礎?!杯h境教育之目的,即重視和關心環境問題,培養個人或集體為解決現實問題和防止發生新的環境問題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態度、意志和實踐能力等。
基礎環境教育的目標,具體包括:關心。深化對個人和社會總體環境問題的關心,并對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知識。對個人和社會總體環境及其存在的問題要有基本的理解。態度。明確個人對社會的價值,具有保護和改變環境的堅強意志。技能。掌握解決環境問題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評價。能測定個人和社會的環境狀況,并能從生態、政治、經濟、社會、美學和教育等方面進行評價。參與。能為解決任何社會環境問題而采取適當行動,以此增強對環境問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優勢
1.地理教學是環境教育的主陣地
地理學科是開展環境教育的主陣地。首先,地理學科與環境學科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諸多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滲透環境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其次,環境教育是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系及地域系統的科學,是解釋地區特征、人與環境在地球上出現、變化和分布規律以及協調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第三,地理教學是環境教育的主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環境教育大綱,涉及地理、生物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但大部分內容均與地理有關。
2.環境教育為地理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機
國家《初中地理課程標準》重點突出“反映全球變化形式,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陡咧械乩碚n程標準》在描述高中地理課程總體目標時強調“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這些內容與環境教育思想相統一,將中學生環境素養形成與可持續發展的人文觀相結合,無疑是對個人、家鄉、國家乃至全球發展有益的工作,也為學習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注入新鮮內容。環境體驗、環境調查和實驗等實踐活動為地理開放式教學以及鄉土地理學習提供了富有活力的方法與內容,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更適合在地理教學中從身邊環境入手,開展廣泛環境教育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促進關注社區環境、國家環境和世界環境培養學生發現和創新的能力。
三、中學地理教學滲透環境教育的途徑
1.理論聯系實際,融入環境教育
地理科學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相似性和交叉性,地理教學內容多涉及地理環境的內容,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可理論聯系實際,自然融入環境教育。例如,“中國的水資源”教學,可滲透環境教育思想,培養惜水、節水美德,增強保護水資源的責任感、緊迫感;在 “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和人類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等。地理課堂滲透環境教育的優勢之一:便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相應的環境知識、技能和情感,無需專門的環境教育師資和教學時間。
2.優化教學過程,強化環境教育
環保道德意識是社會歷史條件和環境條件下,由環境價值觀影響、約束人們環境行為的思想規范。環保道德意識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樹立保護環境光榮、損害環境可恥的道德觀念,明確人類對環境所負有的道德責任。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價值觀念的建立,大都在中學階段開始形成。中學生環保道德意識的形成,環保觀念的建立非常重要。地理教學在這方面的教育功能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性。教師在地理課上,運用環保案例進行教學,可以自然喚醒學生的環保道德意識,學生會從內心感嘆環境美好、祖國河山壯麗,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可以將祖國地理狀況與水流量逐漸減少,湖水逐漸被污染、許多景觀不如從前秀美,泥沙逐年增多等,讓學生感到環保的重要性、主動樹立環保道德觀念。只有受到這樣的教化,從而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一切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出發,愛護地球,做到保護環境,造福人類。使學生立志將來為環保事業做貢獻,讓學生在積極的環保教育中提高環保道德責任感,發展對環保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研究地理教材中環保思想的素材
我國大部分中學中使用的是全國統一的教材,沒有專門的環保課,因此教育滲透的方法是進行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即在不改變現有課程配置體系的前提下,適當的將地理教材中體現環保的科學知識的思想向學生滲透。在地理教學課程中,基于忠實于教材的原則,又充分探索教程中環保教育的要素,多搜尋整理與環保方面相關的內容和資料等,我們發現許多關于環保教育的素材,教師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應注意發揮教材本身的優勢,滲透環保教育思想。如在講授“中國地形特征”這個知識點后,可以聯系當前我國水土資源流失等問題,增加保護植被和水資源等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環境問題,介紹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和解決的方式,引起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重視。還可以在介紹一些地理基礎知識的概念時,不僅講解其基本含義,滲透環保教育是順理成章的事。只要這些地理名詞與環境教育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申幾句話點到環境教育即可,這也能使學生感受到環保教育,體會出保護環境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這樣將環保教育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來,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